母豬產后不食癥(簡稱不食癥)是母豬哺乳期常見的普通病之一,是指母豬自產出仔豬之日起到哺乳結束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以食欲不振甚至廢絕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一種病理現象。中醫上又稱為產后厭食。規?;N豬場比較多見。
一、病因
1、飼養失調。
產前(尤其是產前1周內)的過度飼喂,可導致母豬血糖含量升高,反射性地抑制采食和消化機能;而產后,特別是產后最初3~5d飼料供給量太多,加重胃腸負擔,另外母豬產后吞食胎衣、死胎等,可引起或加重母豬的消化不良,從而出現不食癥。
2、營養不良。
妊娠期間飼料單一,營養水平過低,導致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缺乏或不足,特別是鈣、硒、維生素B族、維生素E缺乏等,造成肌體營養不良,常導致母豬消化吸收機能紊亂而不食。
3、低血糖、缺鈣。
由于母豬產后大量泌乳,產仔數量多,血液中葡萄糖、鈣的濃度降低,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分泌機能紊亂,泌乳減少,仔豬吃奶不足而騷動不安,干擾母豬正常休息,導致母豬消化系統紊亂,從而出現不食癥。
4、環境惡劣、疾病應激。
產房溫度過高,濕度太大或通風不良,舍內空氣污濁或母豬受到驚恐、免疫、追捕、驅趕、噪音等的應激。另外某此疫病,如寄生蟲病、傳染病、便秘、內分泌失調等在生產應激的誘導下病情加重,使消化機能紊亂,即表現出不食。產程過長,特別是難產時助產不力、不當等均可繼發不食癥。
5、供水不足或水質差。
絕對缺水引起不食癥主要見于養豬水平不高而無自動供水裝置的豬場。在規?;默F代豬場中往往是飼養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如飲水系統被阻塞,或長期未清洗或久置未用供水系統而導致水中含有青苔、鐵銹等異物,導致相對性缺水性不食癥的發生。
6、產后感染發熱、體質虛弱。
母豬分娩時氣溫過高,環境污濁,產后護理不當,致使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生產母豬,引起消化吸收機能紊亂而不食。而體質虛弱一般發生在六七歲或以上的老齡母豬。年老體衰,分娩無力,導致產程過長,體力消耗過多,影響胃腸及全身器官功能,造成產后虛弱,食欲減少。
二、防治措施。
1、加強妊娠母豬的日常管理,做到科學飼養。
2、適當調整妊娠母豬的飼料營養。
對妊娠母豬應注意日糧的科學搭配,注意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鈣、 等營養素的滿足。產前做適量運動并接受陽光照射。在妊娠后期增喂青綠多汁飼料,注意蛋白質飼料的補充,以增強母豬的體質。另外在妊娠母豬的日糧中應保持一定量的粗飼料,以防母豬產后便秘。
3、加強產仔母豬的環境控制,減少應激因素。
包括夏季要防暑降溫,冬季要防寒保暖,保證圈舍清潔衛生,定期環境消毒,保證通風正常,避免噪音污染。定期清洗水池(水塔)、供水系統,經常檢查飲水系統的通暢情況,尤其是要注意清理久置未用的供水裝置,保證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做好飼料采購、貯存工作,嚴防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